竹简里的声学密码——解码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空间音韵
April 16,2025
15
首页 > 行业新闻 > 竹简里的声学密码——解码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空间音韵

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无声交响

 

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,中国馆以“中华书简”为灵感的建筑惊艳世界,其竹简造型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符号,更暗藏了一项鲜为人知的设计巧思——天然的隔音屏障。这座融合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展馆,用竹材的物理特性与空间布局,诠释了何为“无声胜有声”的建筑哲学。

 

一、竹材:从文化符号到声学材料的蜕变

 

中国馆外立面以竹简为原型,采用江西赣州森泰竹木公司提供的胶合竹板材打造。竹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,其纤维结构紧密、密度适中,天然具备吸音降噪的特性3。相较于传统混凝土或金属材料,竹材的孔隙结构能有效吸收高频声波,减少声音反射,而竹简折叠式外墙的层叠设计更进一步形成“声波陷阱”,削弱噪音传递。

设计师崔愷院士坦言,尽管日本缺乏竹材建筑规范,团队仍通过竹钢结合的方式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平衡。竹材作为界面材料,既保留了文化意蕴,又通过复合结构增强了隔音性能,可谓“一举三得”。

 

二、空间布局:东方园林的声学密码

 

中国馆的“移步换景”设计不仅是视觉美学的体现,更暗含声学调控的智慧。馆内开放式序厅与无柱展厅通过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,减少机械设备的噪音干扰;外部的竹林小径与格栅帷幕则形成天然声障,将园区人流与交通噪音隔绝于外。

 

设计师通过“渐次展开”的竹简曲墙,引导参观者进入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。这种非对称的曲面结构能分散声波能量,降低混响时间,营造出静谧的观展环境。一位日本游客感叹:“走进中国馆,仿佛瞬间与外界喧嚣隔绝,只余文化流淌的静谧之声。”

 

二、低碳与隔音的双重使命

 

中国馆的竹材应用不仅为隔音提供解决方案,更呼应了全球低碳趋势。竹材作为可再生资源,其固碳能力是木材的3倍,而轻量化装配式施工进一步降低了建筑能耗。设计师强调,这种“开放式的绿色建筑美学”与欧洲密闭式节能理念形成对比,通过自然通风与声学设计的结合,实现环保与舒适的双赢。

 

三、争议与启示:未被言明的隔音价值

 

尽管中国馆的隔音效果未在官方宣传中明确提及,但其设计逻辑已引发建筑界关注。有学者指出,竹材声学性能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,此次实践或为未来绿色建筑提供新方向。

当然,也有声音质疑竹材的耐久性与防火性能。对此,项目团队回应称,胶合竹板材经过特殊处理,防火等级达到国际标准,且“隔音并非唯一目标,而是文化、功能与可持续性的综合表达”。

 

无声处听惊雷

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竹简设计,用东方智慧回答了现代城市的噪音难题。它证明,传统文化符号不仅能承载历史,更能以科学的方式服务当下。正如馆内镌刻的《诗经》诗句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”,在喧嚣的世博园区,这座竹韵建筑正以无声之姿,鸣奏着一曲跨越千年的和谐之音